印度人眼中的中国经济
驻印度使馆 曹誉曦
2006-12-01 00:00

  印度是一个善于表达的民族,对中国人的感情和看法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多方面的历史原因使中印两国之间经济往来甚少。在中印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往来不密切,很多印度人还认为中国比印度至少落后12年,中国在绝大多数印度人的心目中,仍然非常遥远陌生,甚至一部分人把中国比作“纸老虎”,存在对中国的敌对之情。几年前,据印度一家报纸引述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发向全国各阶层15万人的问卷中,87.16%受访者认为在工业方面印度比中国领先16年,农业方面要领先中国8年,科技方面领先中国6年。

  但随着时光推移,中印两国关系逐渐改善,中印两国在官方经贸新闻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增多,印度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印双边贸易额从1999年不到2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87亿美元,6年内双边贸易额增长了9倍多。根据印度商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2006财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174.61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在印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36.46亿美元,印度成为我最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之一。两国经贸往来的加强和中国对其经济影响力的日渐增强,使印度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

  1、政府官员对中国经济开始全面关注。曾几何时,印度人不屑一顾地说:“不用担心人口多,你看这大地多肥沃,我们是世界灌溉面积第一的国家,我们一个邦哈里亚那邦就可以养活全印度的人口。不用担心发展慢,美国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它在严重伤害人类。”“我们的国家已经存在了7000年,许多国家在地球上不断消失,我们可不能象他们那样走向没落。”近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让世界叹为观止,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缩小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种种与印度直观的对比和双边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让印度政府官员从以往不屑一顾引以自豪逐渐转变为对中国的全面关注、重视和隐忧,以及对自身经济发展的自信。

  2005年中国GDP为 22,257亿美元;印度2005-06财政年度GDP为 7661.6亿美元。中国GDP是印度的2.9倍。截止到2004年底,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411亿美元,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5621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13倍多。世界500强中有125家在印度成立研究基地,有400家在中国成立研究基地。2003年,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1500亿美元,占GDP的10.6%。而印度则相形见拙,在基础设施领域仅投入210亿美元,不到GDP的4%。目前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过4万公里,印度全封闭高速公路不到300公里。2004年中国和印度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上,中国发电量是印度的4倍,原油产量是印度的5倍,原煤产量是印度的5.3倍,钢材产量是印度的8.64倍,水泥产量是印度的7.8倍,汽车产量是印度的3.66倍,信息技术硬件产量是印度的27倍。

  这些硬指标对比使印度政府官员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趋于务实理性,认识到与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危机意识增强。一位印度的外交官说,“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焦点了。”于是,新一届政府2004年就任后指出要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在发展制造业、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特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都制定了种种目标。2006年印度政府提出要突破制造业增长率9%,将未来几年制造业年增长率目标制定到12-14%。印度政府也充分认识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性及与中国存在的差距,并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除在传统领域如汽车、石化产业投资外,越来越多的美资和日资选择制造业、制药业、食品加工、IT软件、纺织业等领域。同时,印度的经济特区近两年也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已批准的经济特区由几年前的15个增长到了150个,增长了10倍,还有400个提案等待审批之中。另外,未来5年,印度要缩短与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差距,将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约3385亿美元。印度人自认为很多高科技领域胜出中国,民主环境比中国好,大企业参与国际社会早,国际化程度较高。中国有自身优势实现经济腾飞,印度通过完成制定的种种目标一样可以。同时印度政府官员也认识到中印双边经济关系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基本格局,认识到与中国经贸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也表现出内心对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影响力的戒备和隐忧。在具体工作中保护本国产业倾向明显,对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时常以安全为由设置障碍,在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表现消极等。

  2、印度商人瞠目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远高出想象,双边经济合作前景乐观。印度商业界一直拿他们认为最发达的城市孟买与中国上海相比。过去他们受西方报纸“舶来品”的影响,认为孟买比上海发达。甚至有商人称:“我们要努力了,否则上海快赶上孟买了。”随着上海-新德里航线的开通和近年来两国经贸往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印度商人看到了中国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购物中心、上海东方夜巴黎的繁荣、磁悬浮列车,一片片米粮川百花园花果山。印度人惊叹:我们的街道太窄太脏了。在不断与印度商人的接触中,发现印度商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开放谦卑”型,这种类型的商人为数不少,基本都去过中国,经常往来于世界各地,对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一定的认识。对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出羡慕,对中国人较友好,对双边商机充满热望。一位自称知道“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印度烟草商对我说:“20多年前我去广州,那里只有什么白云宾馆,哇!现在这哪里还是当初的广州!20多年前我去香港,与几个中国某大公司的人下榻同一家酒店,那几个中国人居然问我怎么使用空调遥控器。现在的中国,太不一样了,发展太快了,比印度要强25-30年。”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二是“含蓄观望”型,这种类型的商人中有一部分没有到过中国,但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商业敏感性。由于多种原因,对与中国人做生意有一些顾虑和摸不到头脑,总是对政府部门的影响力更为看中。本来可以通过电话或者传真就解决的问题,一定要登门拜访,与使馆人员面谈后才放心。这些人基本处于寻找商机,持币观望状态。三是“冷漠自满型”,这种类型的商人基本上以小商人为主,没去过中国,印度人的自我满足和善于表达在他们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漠视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自满状态。即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不如中国的竞争力,或者不服气,或找到理由自我安慰。印度商人虽然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主流基本是对中国经济重视并希望开发商机。另外,印度林林总总的商业或经济研讨会基本必谈中国,知名大集团如印度塔塔TCS、Infosys、Satyam等著名软件业公司,也纷纷到中国淘金。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印度对华投资项目共有138个,实际投资额9858万美元。其中2003和2004两年就有67个投资项目,投资金额3538万美元。截止2005年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的中国在印度投资累计金额为4735万美元。印度IT、医药等优势领域面对中国的优惠投资条件,有进一步扩大投资的潜力。今年以来,两国工商企业界频繁接触更让人看到合作的乐观前景。仅今年前8个月,使馆经商处接待的副部级以上经贸考察团组43个,司局级经贸考察团组11个,与印方讨论内容广泛。不仅涉及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司局级磋商、中印投资保护协定、自由贸易安排等重大问题,还涉及制造业、金融、农业、科技、能源、矿石、纺织等多领域合作。今年上半年,印度赴中国商务考察人数达21000多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000人,同比增长31.3%。

  3、印度普通民众热衷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由于中国家电和玩具等商品进入印度市场,引起了印度人老百姓的注意。交谈中印度人惊叹中国的手机家电为什么比他们便宜几倍,一直追问这么便宜是真的吗?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登陆,现在印度人确实感受到中国货的物美价廉,并兴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货不仅在印度家庭随处可见,甚至与印度节日联系在一起。印度灯节是主要节日,而中国绚丽多彩的各种彩灯成了抢手货。中国的儿童玩具,尤其是撒红节必备的水枪受到印度小孩的青睐。中国与印度交往的增多,也带去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包子、饺子、炒面以及一些小吃在印度落脚,中餐馆经常食客爆满多数为印度人。每天饭点,人头攒动,一派繁荣,虽然印度的餐饮业未对外资开放,中餐馆的老板都是印度人,但是它至少说明了中国饮食得到了印度老百姓的认可。

  目睹印度官员、工商界、普通民众对中国经济发展认识的初步转变,我们看到,它带来的将是中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印度媒体对中国经济的报道主要从与印度竞争和对比等角度出发,经常有片面之处, 难免给对中国仍陌生的印度人以不客观的认识。中印两国地缘相连,困难相近,应审时度势,没必要走进恶性竞争的怪圈,可将谁胜谁负的挑战变成合作双赢的友谊赛。我们也看到,中印经贸关系友好合作的主轴已经正常快速运转,但与双方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要走向双赢的合作之路,有待于两国政府和人民密切往来加强互信。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